政治資源的經營與管理期末書面報告〈研究生拖延焦慮困境-----以完成期末報告經驗為例〉

政治資源的經營與管理
期末書面報告
〈研究生拖延焦慮困境---以完成期末報告經驗為例〉 


賴以展

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一、動機

        來自我的自身經歷,從開始踏進學校唸書一直到現在,無論是因為準備期中、期末考或是各種各類的報告,總是要到期限將近時才要開始「動手」準備,因此,往往具有壓力,這些壓力使我感到無比焦慮。
        這樣的煩惱、焦慮所帶來的困擾具體來說就是習慣性「拖延」。常想,要不明天(或是未來某一天)再開始吧!總有說不完的理由說服自己,反正就是「現在」不適合「開始」,如古人所言:「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你終究要開歐洲車的那為什麼不一開始就開?」這句廣告詞很有名,換句話說,「你終究要開始寫作業,那為何不一開始就寫?」拖延習慣,實際上就是一種「對抗痛苦」或是「試圖避免痛苦」的方式,雖然我們都知道拖延不好,我們也知道終有要面對的一刻,或是明知痛苦無法避免,卻仍選擇這麼做。過去的經驗也告訴我,因為拖延所帶來的壓力往往更大,但,我仍不疑有他,維持這個習慣。甚至,有時連睡覺都想拖延,俗稱報復性熬夜
        為什麼面對寫作是一種痛苦,我想應該是因為有「責任」要負。小時候暑假作業都是最後一週再開始寫,媽媽都說該還債了,長大後,面對考試作業的拖延,也常對自己說,是該還債了。但,為什麼是還「債」?這個疑問直到我念法律系上債篇總則時,邱駿彥老師解答了我的疑惑,老師說,有責任要負,謂之「債」。老師言:人往往一生有讀書之債,有感情之債,有人情之債,該怎麼還各有不同,但都有其責任在。因此,我想我之所以會因為拖延而感到焦慮,也是因為我深知,我對我的寫作工作還是有其責任要負,起源自「責任感」,假使這種責任感消失殆盡,雙手一灘,自然,我也不會感到焦慮了。
        另外,延伸到「政治面」去思考,如果人都有拖延的習慣,由人所組成的政府我認為當然也會,我想也可以舉出一些我認為是「拖延」的例子,例如:危樓、老屋重建都市更新等。是啊,總有很多的明天可以去處理,或者,讓下一任再去面對,只要不要在我任內出事,引發民怨,問題是,誰又知道下一個城中城事件會在哪裡不幸重演?又或是台鐵改革問題,每每是發生重大事故才被國人關注,交通部長一任換一任,總想著不急,但誰能知道下一次出軌不幸何時再發生?若從政治上思考,一些無助於選票又會得罪人的政策,政治人物自然就會將資源的分配順序往後移動,或是乾脆不做。這豈不也是一種旻知道痛苦無法避免,但仍選擇對抗或試圖避免痛苦嗎?只是,我認為,這樣拖延所帶來的壓力只會更大,不會減少。如同,年改,馬總統說:「今天不做,明天會後悔」,但是,他仍然沒改,因為他深知會得罪許多人。
        綜合以上,我深信除了我以外,應該也有不少人跟我一樣具有這樣的困境。我希望藉由本次專案的進行,找出一些有用的方法,試圖解決我們共同的困境,不再因為拖延而感到焦慮,甚至,根本不拖延了,試圖讓自己成為一個有效率的人。
        最後,我認為藉由我將找尋解方的過程記錄下來,不單單是替我解決長年之患,更希望讓像我一樣有這種困境的人,可以有所指引,使困境消失。




二、OKR


(一)介紹OKR






        OKR(Objective Key Result)係是一套目標規劃系統,比起傳統每年設定的績效管理系統的更快速、更簡化、更彈性。其中,Objective,係指目標,且是一個一個簡單、容易被記住的目標; Key Result係指2-5個關鍵成果,乃一系列讓你能夠衡量進度的標準,每一個目標應該有2~5個關鍵結果,最好不要超過5組,不然很容易忘記,關鍵結果通常包含數字(註1)。




(二)制定專案OKR



O:我(以及和我有共同困擾的人)不會因為指定作業(工作)拖延而感到焦慮
KR:
1.每天會有1個小時去運動

2.每週會有1天休假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3.在交作業前一天晚上會準時十二點睡覺



說明:這裡得不會因為指定作業(工作)拖延而感到焦慮係指兩種情況,情況一:因為deadline還很久,既使推延也不會感到焦慮;情況二:因為已經推過deadline了,沒關係了,不再焦慮了。 但因為必須準時完成作業,所以本專案討論範圍僅限情況一。




三、問自己關鍵問題

         在辨識出重要的困境之後,下一個步驟乃是問出關鍵問題,因此我也列了許多關鍵問題與自己對話。


(1)閱讀、寫作與交指定作業作為一種責任使我感到沈重負擔嗎?
(2)寫作作為責任是焦慮感的來源嗎?然而,這樣的焦慮何時會爆發?又如何能被抑制?
(3)拖延的困境是因為根本不想開始,還是開始了但總是缺乏效率?
(4)自己能不能接受不完美的成果?我是因為無法追求完美而感到焦慮嗎?
(5)當我發現能力不及時,會因為向他人請教而感到焦慮嗎?


        我覺得釐清焦慮的源頭,除了有助於解決問題,也可以更認識自己。
        拖延是焦慮的展現,拖延是面對焦慮的決定,拖延是對抗焦慮的辦法。但是,關鍵問題是必須要釐清焦慮的成因,而非尋找解決拖延的辦法。如果單就「拖延」作為問題,解決方法在網路上提供不少,隨便舉例,例如:妥善運用時間、創造最少干擾、減少分心、調整完美主義、獎勵自己、立即行動等。但是這顯然只是增加效率,或者是減少拖延的可能,而不是真正解決我的困境。因此我將釐清困境作為策略之首要。
        將閱讀、寫作或者完成碩論,對我來說,這無庸置疑是一種責任,但我總會覺得是一種負擔,既使我大學也畢業於政治系,選擇繼續念政研所對我來說,理論上應該是成本最小的選擇。我在想可能來自大學與研究所之間存在的差異,心理層面可能沒有跟上,適應不良導致焦慮。
        更何況,研究所的課業又與大學分屬不同層次,在學習上已經不再是像大學一樣,上課被動的接受知識,然後透過期中、期末考試來評量學習成效,用學分換學位;研究所,很多時候需要運用資訊,運用知識,除修課外,還要完成論文寫作,然而,這一路上最大的焦慮源,我覺得認為是「讀」不完與「寫」不出來。
        閱讀作為焦慮源,因為無論是中、英文的閱讀量是大學根本無法比的,同時,可能是資質太差,閱讀速度慢,理解能力差,最後導致信心崩潰。
        寫作作為另一個焦慮原,無論是每週指定閱讀摘要、期末報告或是碩論,寫不出來是常有的事,我覺得這與閱讀脫不了關係,但更關鍵的是不知道有什麼問題可以問,無法發掘問題,進而開始寫作,導致很多時候對著電腦發呆,甚至有笑話說,研究生在寫不出東西來時,會發展出第二專長,例如打掃、調酒、泡茶、種花、玩模型等。
        我有時會有焦慮永存的想法,因此,我會想說,與其消滅它,不如試著與它「共存」。我要做的事情是與它對話,甚至善用它。一般提到火,容易想到火災,但火也具有提供溫暖以及煮熱食物的功能,關鍵是我怎麼使用,以及我如何看待,而不是事物(焦慮原)本身。


四、本專案將分享完成這學期兩門期末報告既使有推延也不會感到焦慮的心法











         甲課程,乃期初就定好題目,以及報告日期,但一直拖延至報告前七天才因為感受到壓力,而開始還債,最後於5/31日完成,順利繳交。乙課程,自6/1開始寫,但也是有拖延的情形,直到6/15才完成,前後歷時15天。前者是拖了很久,期限將近才願意動筆;後者則是時間上寬裕,但前後仍寫了十五天。









         實用主義對於真理觀乃是主張多元的真理觀,真理乃是親身去證實出來的,因此,親身參與的經驗對於實用主義乃是重要的。







       我將這類書籍視為工具書,希望藉閱讀作為尋找解方的途徑。我主要閱讀的書籍有二,分別是
Alice Boyes著,劉佳澐譯的〈
與焦慮和解:克服過度完美主義、拖延症、害怕批評,從自我檢測中找回生活平衡的實用指南〉與同作者,蔡心語譯的〈與焦慮和解2:破除自我批判、極端思維、逃避心理,洞悉壞習慣根源,使你過得更快樂的自我療癒指南〉這兩本書。
        除了閱讀作為尋找解方的途徑外,也感謝課堂中同學與老師扮演軍師的建議與回饋,讓我深深感受到團隊合作在專案中的幫助。










       以下是我認為既使面對有拖延情形也可以保持正向而不焦慮的心法,作為我的解決方案。




(一)意識「壓力」不是阻力,而是助力!
        應該與自己的焦慮和解,而不是消滅。焦慮或是憂患並不是全然的缺點,也可作為是向前的動力!我要做的事情是與它對話,甚至善用它。一般提到火,容易想到火災,但火也具有提供溫暖以及煮熱食物的功能,關鍵是我怎麼使用,以及我如何看待,而不是事物(焦慮原)本身。

(二)課題分離
        不再強求完美主義,只掌握自己能掌握的事,古諺語就是:「牽馬到河易,強馬飲水南。」英文也有相同的句子:「you can lead a horse to water, but you can't make him drink。」翻譯成白話文就是我能做的就是把報告寫完(交差),剩下的就隨緣(不必非要追求完美或極致)。 

(三)避免「管他者的效應」的方法
        即使計畫偏離正軌,也能維持信心。其實就是保有些彈性........ 例如,在乙課程中,我原預計可能七天可以完成報告,但我逾時仍未完成時,我並沒有心態崩潰,保持正念,繼續往下寫,乃是因為保有彈性。

(四)讓各種有意義的事相互拖延
        這其實是一種順著人性弱點的策略,也就是說,我們知道自己愛拖延,也不用想辦法去「克服」這種心理,而是乾脆讓它拖延,只是我們拖延的時候做的事情,是手上其他也等著我們做的事情。例如,我要完成期末報告的同時,我也有每週的課堂指定閱讀要讀,摘要要寫,雖然我對甲、乙課程的期末報告有拖延情形,但我也正著手處理期待事情。

(五)找一個不大但重要的目標
        在完成一個專案或是一個課堂的期末報告時,將整份作業分成幾個小的章節、段落,然後設定小目標的逐步完成,就不會因為不知道該如何下筆而感到恐懼,進而有拖延焦慮的情形。例如,按照章節從動機、目的、文獻回顧開始,逐章設定目標,就不會感到恐懼。

(六)外在因素介入
        例如課堂報告繳交期限延長,這樣外在的因素,確實也會解除因推延而產生的焦慮。










(一)身份上的切換
        無論是在學生時代可以藉由課業與社團之間的切換,或是出社會後藉由工作、家庭、社團之間不同角色的切換來達到轉換心境,因此不會沈浸在單一的身分(例如全職學生),陷入這種身份所產生的焦慮。
        理由是我也曾經長時間投入於社團當中,我參與童軍活動長達十一年,在這中間也明白如何藉由身份的切換來達到心境轉變,但我並不能感覺出可以解決因為作業的拖延而感到焦慮這件事,可能反而更拖延、更焦慮,因為外務變多了,也難免需要扛一些責任,可預期無心課業,甚至回想起過往國中到大學的暑假都是在營隊中度過,作業和書都是快開學才在還債。


(二)對自己設定獎勵機制
        藉由對自己設定獎勵機制來鼓勵自己趕緊作業,別拖延,藉此達到不再焦慮的方法,並不是我覺得有效的,理由是,我覺得畢竟以完成期末報告來說,這是一種修課的責任,完成它只是應該要發生的事,談不上需要獎勵(只是,這存有些模糊的空間,例如我的KR對有些人來說可能無疑是可視為一種獎勵,例如可以做自己的事,例如可以準時睡覺,但我當初並不是朝著獎勵的方式去思考的就是了





五、結論

         我深信除了我以外,應該也有不少人跟我一樣具有這樣的困境。我希望藉由本次專案的進行,找出一些有用的方法,試圖解決我們共同的困境,不再因為拖延而感到焦慮。
        我覺得當我回頭檢視我的KR是否有達成時,我覺得KR1(每天會有1個小時去運動)和KR2(每週會有1天休假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有,KR3(在交作業前一天晚上會準時十二點睡覺)則沒有,因為我可能已經習慣晚睡。 
        我必須承認上述我所提供的這些心法,可能並非最完美的解方,但至少是我參與的經驗,不失作為他人參考的依據。就像老師上課所提過得黑貓、白貓會抓老鼠就是好貓,對我的專案來說,無論採取什麼樣的心法,只要在面對拖延情形仍可以正面看待而不因此感到焦慮就是好方法,就不失為一個好的解方。
        最後,再次謝謝同學與老師在學期間扮演我專案團隊中的軍師,也謝謝老師教授這門實用主義的課程,讓我對於政治學有更多想像,以及有切換成為實用主義者的可能,而不再是像過去僅從實證主義者的單一視野看待政治學。另外,對於什麼是知識,以及知識可以怎麼記載也有更廣闊的認識。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