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主義文章閱讀心得

A.

Sociologizing metaphysics and mind: A pragmatist point of view on the methodology of the social sciences(2007)




        在此文章中,我讀到特別有感的句子是「語言,是一種交流和行動的工具,工具中的工具。」無論是現實或是小說裡的政治傳播,語言也扮演重要的角色,現實中例如政府會告訴人民是停電的原因是斷電而非缺電,我們要開放進口的是福食而不是核食,反對黨是反對美牛,不是萊牛。以及,在小說《一九八四》中作者提到的「新語(重新定義意思,從而更容易操控思想)」有「戰爭即和平;自由即奴役;無知即力量。」作者歐維爾(George Orwel)認為思想的基礎是語言,而非相反。回應到這篇文章上所討論「語言」與「心智」之間的關係,我也認同應該是語言去驅動心智,語言才是思考的基礎,而且會帶來行動,產生效果(特別是政治語言,皆是手段,而不是描述事實)。


        文中作者也提及杜威,「習慣」帶來的力量不容小覷,人類也會根據自己的習慣不斷行動,這些習慣就是真實的現象,由於習慣的力量是人們大多數日常生活中沒有意識的行為,例如高雄的日常,隨處可見紅燈右轉、紅線停車、把機車騎、停上人行道。但是這些習慣是會產生盲點,好比這些高雄日常竟然是被波蘭記者點出問題所在,我來高雄生活超過一週後,也不覺得這些是問題,而是高雄的日常,我生活的一部份。


          結論,對於實用主義者而言,「真實的問題」來自由內而外,以行動為導向,特別是在我們的生活中,發現那些不好的習慣產生問題時,才需要被提起,被解決。然而,我想這也呼應到實用主義者所認為的知識,乃是尋找「好的問題」與「好的解方」。




補:《見樹又見林》當中提到真實(reality)是如何被語言、聲音所建構出來的




B.+Question 2

 Theory-Pluralism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Epistemology, Legitimacy, and Method(2012        

        本文認為目前的問題來自理論與實務的脫鉤(呼應上一篇我們讀過的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Theory and Policy 理論與實務的彌合),因兩者的分開而展開了此一大爭論,因此如何彌合兩邊的距離,達到不二分,才是真實問題,因此將所有的力氣都在爭執一個問題上:「什麼是解決問題最好的辦法?」。

        為了解答什麼事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實用主義者之間起了論戰,同時也回答老師的第二個問題:「究竟實用主義者之間起了什麼衝突?」一言以蔽之,他們之間的爭點是實用主義要不要走向「科學化」?舊實用主義者的立場是肯定的。然而,新實用主義的主張則是否定的,其主張實用主義不必走向科學化,實用主義者就是以行動、經驗為主,這某種程度就是種基本教義派的思維(或許可以說更古典了?!)。本文其實站在一個調和論的立場,認為無論新舊實用主義,只要能解決問題,都好!俗話說:「黑貓、白貓,會抓老鼠就是好貓。」我也認同這樣的觀點,我認為作為一個實用主義者,只要能專注於問題的解決,就是好方法。

     另外,文末也特別提及,未來會有不可預見的研究領域以及不可預見的公共政策問題,沒有單一種(套)理論能夠獨立的應對這些問題,唯有多元化探究方法(方法多元主義),專注於問題的解決,才能應對這些變化,如果過度依賴一種方法的領域,可能會產生可怕的結果(例如刑事調查的過程中,容易誣陷他人成為有罪之人),我想這段話也是貫穿全文,前後呼應,我想作為一個實用主義者,為因應現實變化,不應過度依賴一種方法,應去追求真實問題的發現與解決,只要「有用、有效、就是真理!」。


Question 1


問題:一般實用主義者眼中的知識指的是什麼?請拿幾個比喻,具體來說。


我認為實用主義者眼中的知識是一次次具體行動所累積出來的經驗,而這些經驗會形成一種(套)理論,而這套理論能解決真實問題,理論同時也可作為知識的載體。


具體而言例如:

1.《繁榮的悖論》作者在書中所提及的各式案例

2.甲市長總是為了市內酒駕頻頻而苦惱,因此採取行動,提高酒測的地點與次數,幾個月下來累積了不少經驗,也達到成效。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