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始於一個困擾的問題
作者希望透過本書介紹的一些原則、故事和理論,提供我們讀者一個觀察世界的新視野,來思考一個困擾眾人已久的問題,同時也是本書所圍繞的一個核心問題:「為什麼有些國家找到蓬勃發展的道路,有些國家卻深陷貧窮?」作者發問的同時也帶著讀者反思何謂繁榮的定義?傳統上認為繁榮就是由一些明顯的指標來代表繁榮,例如獲得教育、醫療、安全、治理良好等。但,本書作者提出對於繁榮的定義是「一個地區越來越多人用來改善其經濟、社會、政治福祉的流程。」也就是說,那些靠自然資源而富有的國家,作者亦不認為其代表繁榮,因為它沒有為所有人帶來社經流動性,未來一旦自然資源枯竭,榮景也會跟著消失。
二、看不見不代表不存在
以Mo Ibrahim 成立的Celtel為例,當多數人注意到非洲的貧困無所不在時,紛紛認為那裡並非發展新事業的沃土,然而,伊布拉欣有不同看法,他不只看見貧窮,也看到挑戰,同時也意味者看到無窮的淺力和滿滿的機會。作者認為必須以「創造市場的創新」達到「持久的繁榮」,因為消除貧窮並無法為許多國家帶來持久的繁榮,唯有在這些國家中投資「創造市場的創新」才有可能。作者認為,真正持久的繁榮,無法靠直接挹注資源到貧國,改善教育、醫療、不當治理、欠缺基礎建設等貧困指標(伊布拉欣打造Celtel與歐久摩造水井之比較可知)。
三、理論的重要
作者指出要使自己成為一個理論錦囊,因為理論可以幫助我們直搗問題的核心,良好的理論幫助我們了解事情背後的驅動機制。積極運用理論並不是埋首於學術的細枝末節,相反的是,專注於一個極為實際的問題:「什麼原因導致什麼結果?為什麼?」這種方法也是本書的核心!我也認為在學習政治學的過程中,學習理論是重要的,理論可以幫助我們解釋現象以及預測未來的作用,賦予決策者嚴謹的思考基礎,減少誤判可能。
四、看見別人所看不見
從作者舉出的許多案例與故事,例如薩法利電信、泡麵、行動電話、微波爐、汽車、縫紉機等等,其想表達乃「創造市場的創新是無所不在」一事。唯有花一些心思去尋找那些別人所看不見的東西,才能帶來更多創新的市場。然而,一個創新市場可以帶來三種結果,其一是創造就業機會和收入,其次是從中獲取巨大利益,第三是改變社會文化。一個創造市場的創新,會使一個國家孕育一個新的文化,從而徹底改變一個社會,例如美國的勝家、柯達與福特撤體改變美國。
五、制度必須要自根自生
如果把制度建立好,國家就會進步?作者在書中,帶著讀者探討了市場、制度與文化之間的關係,傳統觀點會認為,缺乏「法治」與「制度」是害貧國無法繁榮的原因,所以當把西方的制度搬移過來時,問題就獲得解決了。但,事實並非如此。作者點出問題所在,作者認為問題在於其自身文化,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必須找到一個社會的價值觀和文化的根源,而非,把別處奏效的東西直接套用到當地,加水攪拌。此說,讓我想到錢穆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的序言中提及:「我認為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縱使有些可以從國外移來,也必然先與其本國傳統,有一番融和媾通,纔能真實發生相當的作用。否則無生命的政治,無配合的制度,決然無法長成。換言之,制度必須與人事相配合。辛亥前後,人人言變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視了制度,好像祇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會隨制度而轉變。」
六、真正的繁榮-是堅持才能看到希望,而非看到希望才堅持
作者相信,繁榮的悖論可以變成繁榮的流程,靠創新不斷延續下去的流程。我想就是必須「是堅持才能看到希望,而非看到希望才堅持」,當我們願意努力找尋那些不容易被看見的創新市場,才能啟動國家的經濟引擎,最終使眾人最初的疑問,在未來的某一天成為已被解出的習題。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