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專案動機、OKR與手段

期末專案

一、動機

         來自我的自身經歷,從開始踏進學校唸書一直到現在,無論是因為準備期中、期末考或是各種各類的報告,總是要到期限將近時才要開始「動手」準備,因此,往往具有壓力,這些壓力使我感到無比焦慮。
        這樣的煩惱、焦慮所帶來的困擾具體來說就是習慣性「拖延」。常想,要不明天(或是未來某一天)再開始吧!總有說不完的理由說服自己,反正就是「現在」不適合「開始」,如古人所言:「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你終究要開歐洲車的那為什麼不一開始就開?」這句廣告詞很有名,換句話說,「你終究要開始寫作業,那為何不一開始就寫?」拖延習慣,實際上就是一種「對抗痛苦」或是「試圖避免痛苦」的方式,雖然我們都知道拖延不好,我們也知道終有要面對的一刻,或是明知痛苦無法避免,卻仍選擇這麼做。過去的經驗也告訴我,因為拖延所帶來的壓力往往更大,但,我仍不疑有他,維持這個習慣。甚至,有時連睡覺都想拖延,俗稱報復性熬夜
        為什麼面對寫作是一種痛苦,我想應該是因為有「責任」要負。小時候暑假作業都是最後一週再開始寫,媽媽都說該還債了,長大後,面對考試作業的拖延,也常對自己說,是該還債了。但,為什麼是還「債」?這個疑問直到我念法律系上債篇總則時,邱駿彥老師解答了我的疑惑,老師說,有責任要負,謂之「債」。老師言:人往往一生有讀書之債,有感情之債,有人情之債,該怎麼還各有不同,但都有其責任在。因此,我想我之所以會因為拖延而感到焦慮,也是因為我深知,我對我的寫作工作還是有其責任要負,起源自「責任感」,假使這種責任感消失殆盡,雙手一灘,自然,我也不會感到焦慮了。
        另外,延伸到「政治面」去思考,如果人都有拖延的習慣,由人所組成的政府我認為當然也會,我想也可以舉出一些我認為是「拖延」的例子,例如:危樓、老屋重建都市更新等。是啊,總有很多的明天可以去處理,或者,讓下一任再去面對,只要不要在我任內出事,引發民怨,問題是,誰又知道下一個城中城事件會在哪裡不幸重演?又或是台鐵改革問題,每每是發生重大事故才被國人關注,交通部長一任換一任,總想著不急,但誰能知道下一次出軌不幸何時再發生?若從政治上思考,一些無助於選票又會得罪人的政策,政治人物自然就會將資源的分配順序往後移動,或是乾脆不做。這豈不也是一種旻知道痛苦無法避免,但仍選擇對抗或試圖避免痛苦嗎?只是,我認為,這樣拖延所帶來的壓力只會更大,不會減少。如同,年改,馬總統說:「今天不做,明天會後悔」,但是,他仍然沒改,因為他深知會得罪許多人。
        綜合以上,我深信除了我以外,應該也有不少人跟我一樣具有這樣的困境。我希望藉由本次專案的進行,找出一些有用的方法,試圖解決我們共同的困境,不再因為拖延而感到焦慮,甚至,根本不拖延了,試圖讓自己成為一個有效率的人。
        最後,我認為藉由我將找尋解方的過程記錄下來,不單單是替我解決長年之患,更希望讓像我一樣有這種困境的人,可以有所指引,使困境消失。



二、制定OKR

O:我(以及和我有共同困擾的人)不會因為指定作業(工作)拖延而感到焦慮
KR:
1.每天會有1個小時去運動

2.每週會有1天休假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3.在交作業前一天晚上會準時十二點睡覺



三、尋找解方的手段

1.問自己關鍵問題


(1)閱讀、寫作與交指定作業作為一種責任使我感到沈重負擔嗎?
(2)寫作作為責任是焦慮感的來源嗎?然而,這樣的焦慮何時會爆發?又如何能被抑制?
(3)拖延的困境是因為根本不想開始,還是開始了但總是缺乏效率?
(4)自己能不能接受不完美的成果?我是因為無法追求完美而感到焦慮嗎?
(5)當我發現能力不及時,會因為向他人請教而感到焦慮嗎?


2.閱讀相關書籍


博客來:搜尋拖延:不搜尋沒發現,一搜尋才知道,原來這類書籍不少,顯然,不少人與我有共同困擾。閱讀相關書籍,並記錄下心得,將作為我尋找解方的方法之一。
















3.參考YOUTUBE


YOUTUBE:拖延關於這方面的資訊,不僅可從書中閱讀得知,我認為youtube也可作為知識傳遞的途徑,也同時列入尋找解方的途徑之一。










 

 












4.向他人學習


如同前述,這困境是多數人所共同擁有的,我認為不仿與有這方面經驗的人對話,也許就如同論語所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