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O
與焦慮和解、共存。
焦慮有時看起來是一種缺點,但其實也是一種演化的優勢,讓我們停下來審視周遭的高度警戒系統。焦慮的感受會讓我們開始尋找淺在的威脅。當你察覺了一個潛在的危險,便不會輕易停止思考這個威脅。書中這段話,讓我想到「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話出自《孟子·告子下》,意思是人在憂患中能發憤圖強而得以生存,處於順境易沉湎於安樂而招致滅亡。因此,焦慮或是憂患並不是全然的缺點,也可能是向前的動力。
將焦慮減少到零是不可能的,我想如果零焦慮,是不是一種死於安樂的行為。焦慮本身不是個問題,當焦慮升高使我停滯,而我因此陷入困境,這才是真問題。這本書中所關注的五大困境包括:過度猶豫不決、反芻思考與擔憂、因完美主義而停滯、害怕建議與批評,以及逃避(包含拖延)。作者認為,當人們被困在這五個焦慮陷阱之中的任何一個,會使得人們往往看不到大局,也無法以有效的方式解決問題,學習如何駕馭這些瓶頸,能更管理自己的焦慮傾向,才可以追求人生目標,無論目標是什麼。
其實,作者點出了一個重點,我們花費越多的時間和精力來控制焦慮,我們的精力就越容易被消耗殆盡,因此,應該要做的事去發現或找出對我而言重要的目標,而不是想著去避免它。換句話說,當我試圖想消除焦慮時,其實會造成更多的焦慮,這將陷入一種無限循環當中。
二、KR
1:找到一個不大但重要的目標,且你願意在追求過程中,忍受焦慮。
為了使生活不陷入一種無限的焦慮循環,必須要找的一個重要目標才好,讓專注力可以從焦慮轉移到目標上。同時,在思考一個不大但重要的目標時,要記得,雄心壯志不一定就比較好,並不是人人都要像商業成功人士一樣,懷抱遠大目標。
2: 建立一種自己可以接受的彈性原則
建立彈性,是一種防止自己因為焦慮而脫軌的方法。(這段讓我想到有一種所謂的「管他的效應」,也就是說,既使計畫偏離正軌,仍維持信心,正好可以兩相比較)
3:停止對想做的事猶豫和退縮
焦慮和不確定感,讓你陷入瓶頸,而遲遲沒有前進,因為猶豫而退雖,但採取一些行動會比毫無作為來的更好。當你能夠認識到在不確定的情況下行動也有其價值時,就能幫助大腦去將那些不確定的情況,解釋為比較積極或沒那麼可怕的狀態,而不只是讓你腦中的警鈴大響。
三、手段
1.正念冥想(mindfulness meditation)
正念冥想就想止痛藥,用同樣的處方來解決多種問題,例如:減少焦慮引起的過度亢奮、提升你的注意力,並且提高察覺反芻思考的能力。正念療法已被證明能有效幫助人們減少焦慮。
2.即時察覺、即時紀錄。
可以使用筆記應用程式來捕捉想法,將焦慮的原因記錄下來。
3.降低標準,別因追求完美而脫軌。
焦慮的完美主義者往往會認為「我一定要表現的無懈可擊」才不會導致「一場災難」。但這是一種思維陷阱,稱為「非此即彼」的思考,在這種情況下,他們非此即彼的想法是這樣:要不無懈可擊,要不就是失敗,沒有中間值。但,就是這樣的思維,讓焦慮產生,使得陷入癱瘓的困境。因此,首先要降低自己的標準,同時,要調整「全或無」的思維。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