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策略

談策略



策略之一:釐清困境

        我覺得釐清焦慮的源頭,除了有助於解決問題,也可以更認識自己。
        拖延是焦慮的展現,拖延是面對焦慮的決定,拖延是對抗焦慮的辦法。但是,關鍵問題是必須要釐清焦慮的成因,而非尋找解決拖延的辦法。如果單就「拖延」作為問題,解決方法在網路上提供不少,隨便舉例,例如:妥善運用時間、創造最少干擾、減少分心、調整完美主義、獎勵自己、立即行動等。但是這顯然只是增加效率,或者是減少拖延的可能,而不是真正解決我的困境。因此我將釐清困境作為策略之首要。
        上週,我問了自己一些問題,我想回答這些問題可能有助於釐清焦慮的成因,問題有(1)閱讀、寫作與交指定作業作為一種責任使我感到沈重負擔嗎?(2)寫作作為責任是焦慮感的來源嗎?然而,這樣的焦慮何時會爆發?又如何能被抑制?(3)拖延的困境是因為根本不想開始,還是開始了但總是缺乏效率?(4)自己能不能接受不完美的成果?我是因為無法追求完美而感到焦慮嗎?(5)當我發現能力不及時,會因為向他人請教而感到焦慮嗎?
        將閱讀、寫作或者完成碩論,對我來說,這無庸置疑是一種責任,但我總會覺得是一種負擔,既使我大學也畢業於政治系,選擇繼續念政研所對我來說,理論上應該是成本最小的選擇。我在想可能來自大學與研究所之間存在的差異,心理層面可能沒有跟上,適應不良導致焦慮。
        更何況,研究所的課業又與大學分屬不同層次,在學習上已經不再是像大學一樣,上課被動的接受知識,然後透過期中、期末考試來評量學習成效,用學分換學位;研究所,很多時候需要運用資訊,運用知識,除修課外,還要完成論文寫作,然而,這一路上最大的焦慮源,我覺得認為是「讀」不完與「寫」不出來。
        閱讀作為焦慮源,因為無論是中、英文的閱讀量是大學根本無法比的,同時,可能是資質太差,閱讀速度慢,理解能力差,最後導致信心崩潰。
        寫作作為另一個焦慮原,無論是每週指定閱讀摘要、期末報告或是碩論,寫不出來是常有的事,我覺得這與閱讀脫不了關係,但更關鍵的是不知道有什麼問題可以問,無法發掘問題,進而開始寫作,導致很多時候對著電腦發呆,甚至有笑話說,研究生在寫不出東西來時,會發展出第二專長,例如打掃、調酒、泡茶、種花、玩模型等。
        我有時會有焦慮永存的想法,因此,我會想說,與其消滅它,不如試著與它「共存」。我要做的事情是與它對話,甚至善用它。一般提到火,容易想到火災,但火也具有提供溫暖以及煮熱食物的功能,關鍵是我怎麼使用,以及我如何看待,而不是事物(焦慮原)本身。


策略之二:經驗心得的定期分享

         除了不斷地問自己問題,與回答自己問題外,我也將分享我嘗試解決問題的過程,透過我的親身參與,記錄下心得後,分享在網誌。無論這個方法是我自己想的,或著從他人的經驗中學習,我認為都是可以嘗試的,畢竟方法多元。



留言